從廣袤鄉野到大學課堂,一批批農民大學生“破土”而出;從個人成長到服務“三農”,一縷縷星星之火點亮鄉村。
2004年起,長沙市委組織部聯合長沙市教育局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依托長沙開放大學(原長沙廣播電視大學)辦學。2015年起,長沙市委組織部等部門又聯合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從“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到“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19年來,共培養農民大學生10282名。
這萬名成長于農田間的大學生們,成為了長沙市農業先進技術的傳播者、產業發展的引路人、基層組織的“頂梁柱”和農民致富的帶頭人,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田園到校園
“白箬三美”是湘江新區白箬鋪鎮小有名氣的“農業明星”?!叭馈崩锏睦洗罅渭t,2019年返鄉創業,與村集體共同入股創辦合作社,流轉260畝土地種植瓜蔞,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曾當過白領、擺過地攤、做過餐飲,還經營過菜市場,在外打拼的磨練,讓廖紅給人一種颯爽干練的印象?!皠e看我經歷豐富,但文憑不高,總有點底氣不足?!绷渭t說。
“創業實務課程再次點燃了我的創業激情,農產品營銷實務課程也是我的及時雨,就連農村管理課程,都對我的工作有很大助益?!?021年,廖紅走進長沙開放大學校園,開始“農村行政管理”??茖W習。
一步一步跟著老師的教學來,眼下,廖紅已修滿學分,??茖W習也要接近尾聲了。在興奮之余,她仍有著諸多留戀,“圓了一個‘大學夢’,校園還是不一樣”。今年,廖紅也正式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氐酱謇?,她更加自信,聯合大學生、青年創客及村集體成立一家文化產業公司,宣傳推介家鄉,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們根據需求調研不斷優化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實現人才培養‘專業知識扎根、實用技術上手、三大能力提升’目標?!遍L沙開放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解決農民學員的工學矛盾,學校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課堂。線上,開發網絡教學平臺和課程資源、建立學員個人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虛擬實訓平臺,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反反復復練;線下,與農忙錯時開展面授輔導、實習實訓和創業體驗等活動,使學生學習上接優秀教師和優質課程,下接田間地頭和創業基地。
從田園進校園,一批批農民帶著對知識的渴求而來,滿載實用技能而歸,在農村“大顯身手”。
從學到到做到
2013年,文勝良在廣東經營著珠寶生意,已是身價幾千萬元的大老板。而彼時,他的家鄉寧鄉市老糧倉鎮江花村正面臨著發展困境。
鎮村干部看中了有魄力、有情懷的文勝良,多次上門勸說其回村任職。心系家鄉的文勝良被打動了,他舉家回遷,成為了一名村干部。
做生意在行,處理村級事務,文勝良自知是個“新手”。2016年,得益于“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他報名成為了長沙開放大學農村行政管理??瓢嗟囊幻麑W生。
“大到政策法規、組織建設、黨建實務與管理,細到糾紛調解、村干部領導方法與藝術,這些課程都實實在在為我開展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018年,文勝良走馬上任江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決心帶領村民蹚出一條致富路。
成功摘掉“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帽子,蝶變為長沙市示范化“五化”黨支部;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探索形成江花村“1+3+N”鄉村振興發展模式……在文勝良的帶領下,江花村實現華麗“逆襲”,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從2018年的0.6萬元飆升到2022年的304萬元。
2021年,文勝良收獲了“長沙市優秀黨務工作者”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與此同時,他做了一個決定——繼續在長沙開放大學讀本科,“用知識武裝自己”。
從學子到種子
一批批農民大學生正成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帶得動”的鄉村合伙人,源源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戰斗力,在鄉村“生根、開花、結果”。
如今,瀏陽市小河鄉新河村在學員王春球的帶領下,成功變身美麗宜居村莊,打造出新河畫室、天文臺觀星露營基地、農耕體驗園等景點,開辟了鄉村旅游新線路,布局了獨具新河特色的文旅產業,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成倍增長。
學員周國俊現任長沙縣安沙鎮商會黨支部書記,他主動搭建民營經濟“1+N”服務體系,牽頭成立營商“紅色驛站”,促進企業交流,此外,他勇做“公益先鋒”,在安沙鎮成立了10支志愿服務隊,帶動轄區100余人參與志愿服務。
學員徐雙是望城區大澤湖街道回龍村后備干部,她立足本職工作,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受理群眾辦理事項1000余件,深受村民的好評。
……
“培養一名農民大學生,就是為鄉村振興播撒一粒希望的種子?!遍L沙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沙用誠意滿滿來呵護這?!胺N子”——2021年,中共長沙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學費補貼辦法,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大學生按所交學費的70%給予一次性補助,“真金白銀”解決農民大學生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