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村村史館(羅湖區委組織部供圖)
與香港隔河相望,在深圳河與布吉河的交匯處,有一個從“海上飄來的村子”,它就是“全國首個萬元戶村”——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南湖街道漁邨社區漁民村。
這個面積僅0.25平方公里的小村莊,濃縮了深圳從小漁村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傳奇史,是見證深圳改革開放成就的一個窗口。
“20世紀30年代,我爺爺來到深圳河畔以打魚為生。改革開放前,一家人住在茅棚里,仍靠我父親打魚換取糧食,挨餓不說,臺風一來,就可能居無定所?!蓖辽灵L的第三代漁民村人、現任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頌球說起兒時的苦日子,不勝唏噓。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漁民村的今天。歷史的轉折點發生在1980年,中央決定設立深圳經濟特區。漁民村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積極投身羅湖開發建設熱潮,組建運輸車隊和運輸船隊、建酒樓、發展養殖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賺得了第一桶金。1981年,漁民村集體收入達到60多萬元,全村每戶平均收入10588元,在全國率先成為“萬元戶村”。
1992年,為適應特區城市化進程發展的需要,漁民村率先成立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批村辦股份制公司。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漁民村一度面臨違建嚴重、治安混亂等難題。2001年,漁民村在深圳率先啟動城中村改造,村民自籌資金1億多元,由公司著手對周邊的土地資源、物業資源進行整合,對村里的“握手樓”進行改造。3年后,一個擁有12幢高樓的現代化花園小區拔地而起,改造后的漁民村對出租房集中招租、統一管理。
城市化后的漁民村隸屬漁邨社區,新建了村口公園、文化長廊、村史館、文化室、文化廣場。村口公園以“海邊的龜背石”為設計理念,營造水的意境,突出漁民村的標志性特征。
在漁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興炎的辦公室中,掛歷一直停留在2012年12月8日,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漁民村的日子。這些年來,漁民村人始終牢記殷殷囑托,上下齊心謀發展,不斷創造更幸福的生活。從“以船為家”到“家家萬元戶”,從“村民”到“股東”,從“城中村”到“現代化花園小區”,敢為人先、勤勞務實的漁民村人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留下了獨一無二的印記。
2019年,漁邨社區建成全市首個集“黨建+政務+醫療+養老+文化+教育”功能為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共3500平方米,將原本分散的社康、老人日間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一體規劃、整體升級,下沉431個服務事項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通辦通取。如今,這里經常舉辦社區居民議事會、漁邨伙伴志愿服務等系列活動,人流量每周可達5000余人次。
服務好“一老一小”是漁邨社區十分關注的民生事業。近年來,漁邨社區依托長青老齡大學微平臺,開設黨史學習、舞蹈課、歌唱課、剪紙課等課程,營造尊老敬老的氛圍,2023年榮獲“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為滿足群眾對惠普性托育服務的需要,漁邨社區打造了全區首個“幼有善育”社區托育點。居民代表說:“感謝社區的暖心舉措,為我們解決了工作日‘帶娃難’的問題,既方便又放心?!?/p>
總長350米的村史文化長廊,一頭連著村口,一頭連著村史館,28幅栩栩如生的浮雕打造了一條時空隧道,陳設的許多老照片、老物件以及珍貴檔案,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這里也被評為“深圳市黨史教育基地”、第三批“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全國各地的參觀者娓娓述說著這個小漁村不平凡的歷程,也記錄下村民從“先富起來”走向“幸福起來”的故事。
本報記者 許露露
通訊員 陳玲鴻 李競 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