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靜(左一)和導師黃澤治(中)在村史館交流
師傅:黃澤治
廣西桂林永??h退休老干部
徒弟:盧文靜
廣西桂林永??h廣福鄉龍溪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四時相催迫 奮斗正當時
2022年初秋,我第一天來到龍溪村,落日余暉與稻田相映,山下幾處人家,遠處犬吠雞鳴,聯想起陶淵明的詩句,“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當晚的日志上,我用這句話開啟到村生活。沒幾天,第三季度黨員大會上,我正式與村民見面,隨后便投身到森林防火、撂荒地改造、走訪入戶各項工作中。跟著村干部跋山涉水,邊學邊干,很快走遍龍溪村。這個美麗的山村,在我腦海中有了立體印象。
去年底,我加入了當地特色產業麻竹文史資料的整理隊伍。在跟著鄉鎮干部走訪村里的老黨員時,老人們回憶,曾經的龍溪村村容破敗,無規模產業只能靠天吃飯……今昔對比,一位老文書感慨:“富足美麗的龍溪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全是我們一任又一任黨員干部們的心血??!”
的確,近些年,在一位位前輩努力下,龍溪村因地制宜用好撂荒地,發展麻竹種植富了百姓“錢袋子”。那么剛畢業沒啥經驗的我,又能為當地百姓帶來什么?
正苦于毫無頭緒,在永??h“銀青紐帶”幫帶活動中,我結識了幫帶導師黃澤治。黃老師退休前曾任縣級領導、鄉鎮黨委書記。有這樣鄉村工作經驗豐富的“大佬”當師傅,我這個剛進入社會“大熔爐”的新手,像個“小尾巴”似的隨時請教。
黃老師卻笑著提醒我不要操之過急:“要學會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如果連百姓缺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幫村里辦好實事呢?!痹诨鶎佣嗄?,他認為“基層工作關鍵一點要‘有心’?!焙螢椤坝行摹??和村干部一同參與村級事務、一同參加組織生活、一同開展扶弱助困,“答案就在每一天的工作中”。
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在一次黨課上,有老黨員發言:“你們也要讓更多年輕黨員積極參會,不能老是我們年紀大的來?!边@句話,我記在心里。村里的黨員結構趨于老齡化,流動黨員較多,平常的組織生活中,留守的老黨員往往充當出席者、記錄者的角色,我揣摩要抓好年輕黨員的“心”,先得把握年輕黨員的“胃口”。
結合村里的現狀分析,一方面,現有組織生活多數以開會形式進行,學習和教育缺乏互動性。只有不斷創新形式,提升組織生活吸引力,讓組織生活既有教育性又有趣;另一方面,龍溪村正積極探索著通過融合“九曲龍溪田園綜合體項目”、鄉村風貌提升環節,將其中一個自然屯下坪屯,打造成具有桂北特色的美麗鄉村。如何借助現有資源添磚加瓦,讓龍溪村黨員群眾的需求得到滿足,生產生活水平再上臺階?
根據“銀青紐帶”活動幫帶要求,黃老師常常一線指導,他認可我發現的這一問題,“其實,如何提高黨員積極性是許多基層黨組織共同的難題,你是否要先辯證地思考這件事?”
我試著給出答案:先把活動搞豐富,比如現在流行的沉浸式體驗,在游中學、在學中樂,用優質的內容和新穎的方式吸引年輕人,為黨員打造全天候的教育新陣地。
在老師的溝通幫助下,原來埋在心里的那顆種子開始發芽了。我主動協助鄉里,參與謀劃黨建主題廣場的建設。在鄉黨委、政府的主導下,一個集政治、教育、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黨建主題廣場開工建設。
龍溪村選擇在原有講習廣場的基礎上,配套增設學習區域、重溫入黨誓詞區域、“黨課開講啦”區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學習專欄等,為黨員群眾提供了學習陣地。同時,通過優化廣場周邊的公共配套設施,打造“龍溪拾光”休閑營地、百姓大舞臺、兒童游樂場等集體經濟項目,讓黨員和群眾在學習之余,有一個更好的休閑娛樂場所,實現了黨員教育由室內向室外動態延伸,教育模式也由封閉向對外開放突破性轉變。
春去秋來,到村工作正滿一年,我寫在日記本上的詩句,也改成了“四時相催迫,奮斗正當時”。
身到心到方能見微知著
永??h發揮退休老干部優勢,探索實施“銀青紐帶”幫帶活動,為年輕選調生健康成長搭臺引路,剛退休不到半年的我,受邀擔任盧文靜的“銀齡”導師。
小盧大學畢業不久,對農村完全陌生,她滿懷激情地向我請教,我也樂于將工作中積累的“錦囊妙計”傾囊相授。但我這個導師該怎么當呢,我琢磨著,從心里裝著知識的學生,到心里裝著村民的干部,兩者之間最大的轉變,莫過于“心”的改變。
黨員大會、黨員活動,這些事年年在做,如何在常規性動作中找到創新的“苗頭”?不僅要“人到”“身到”,關鍵要能“心到”。有心就能發現問題,有心就能設法解決問題,有心就能事無巨細為群眾做實事。
恰巧小盧服務的廣福鄉龍溪村,也是我戰斗過的地方。小盧從95后的視角,提出了她們這一代人對鄉村振興的所思所想:“黃老師,村里現在搞休閑營地,怎么樣才能做好宣傳打出品牌?”“老師,今天去入戶宣傳反詐騙政策,怎么才能做到有效溝通?”“最近好多村都搞起了直播經濟,效益不錯,龍溪麻竹筍也可以嘗試嗎?”有問必有答,結合村情村貌,我常常帶著小盧在田間地頭項目現場逐一剖析,一次次的交流中,我們處成了忘年交??h里老年大學開學不久后,我又帶著一群老年大學同學來到小盧所在的龍溪村,在村史館里探究退休干部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小盧在旁邊邊聽邊記,連呼“學到了”。
黨建廣場、軍事體驗館、龍溪拾光休閑營地……龍溪村不斷更新著配套,我和小盧都由衷欣喜。觀察、提問、思考、解題、實踐,從一個懵懂的大學畢業生,到一個為群眾考慮的小村干,小盧徹底轉變了角色,在項目建設中融入、發光,作為師傅,我倍感欣慰。
9月教師節,小盧寄來賀卡,上面寫道,“傳燈之恩何舍忘,唯望燈燈相繼之”。想起第一次見面,我用日記本做見面禮,還叮囑她:“村里遇到的人或事,不論好壞,每天記錄思考,最重要是要有思考,莫要荒廢在村歲月?!?/p>
通過“銀青紐帶”幫帶活動,我深感鄉村振興需要一批批像小盧這樣充滿熱情的“愣頭青”奉獻青春,也需要我們這樣的退休不褪色、熟悉鄉村、熱愛鄉村的“老黃?!必暙I智慧。
本報記者 倪敏 通訊員 黎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