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在古詩詞中,柳樹的身影隨處可見,讓文人墨客情有獨鐘。而柳編作為一種深受群眾喜愛的傳統技藝,歷史也可追溯到千年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具有非常高的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初冬時節,走進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寨山柳編技藝傳習所,展示架上擺放著一件件精美的柳編工藝品,有的小巧玲瓏,有的美觀實用,無一不是紋路清晰、質感十足,讓人愛不釋手。這些藝術品均出自綏德寨山柳編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軍任之手。
王軍任在制作柳編。張丹 攝
寨山兩道溝,家家會編柳。柳編簸箕、笸籮等曾經是陜北群眾生產勞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王軍任今年62歲,祖上四代都是“柳匠”。因家庭貧寒,為了填飽肚子,他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柳編技藝?!案赣H非常嚴厲,柳編技藝的每個環節只教一遍,我必須看在眼里、牢記在心。實在編不好,我就偷偷向奶奶請教,邊琢磨邊編,弄不懂不休息。那時候我的手經常被柳枝戳破皮,鮮血直流,但我從未退縮過,心中始終憋著一股勁兒,相信功到自然成?!蓖踯娙握f。憑著長年累月的刻苦練習與悟性,17歲時,他掌握了柳編技藝的全部要領,能夠獨立完成柳編制作。
1985年是王軍任職業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那一年,他和綏德5位柳編手藝人受邀參加神木農具廠柳制品制作展銷活動,為商家制作柳編生產生活工具長達3個多月,從此柳編技藝更加精進。隨后,他又為西安電影制片廠《陜北大嫂》電影劇組制作了柳編小簸箕、水缸蓋等道具100多件,贏得業界廣泛認可,從此踏上了制作柳編工藝品的道路。
2008年,王軍任為北京奧運會工藝品展銷區制作了4對柳編花籃。2013年,作品《臥柳生活用品精編》在榆林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暨作品展中獲編織類二等獎。2017年,作品《面罩》在陜北工匠——榆林市工藝美術產業化成果展暨產品促銷活動中榮獲三等獎。
“柳編選條子很重要,韌性要強,條子浸泡后軟硬要均勻,要選用粗細和長短勻稱的條子,這樣編出來才比較密實平整?!蓖踯娙我贿吘幹せ贿吔榻B,“手上功夫是關鍵,在麻線穿行中要使勁地把每層條子壓緊壓實,每一步都要穩扎穩打,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樣編出來的成品不僅美觀,還結實耐用?!?/p>
從泡柳條、破柳線、刮柳椽等備料,到鋪底、打底、收幫、上柳椽、割茬、收沿成型,一整套動作在王軍任布滿老繭的手中行云流水一般,數個小時后,一個精致的簸箕便編好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陜北,柳編生產工具需求量下降,而手工藝品則備受人們青睞,經常供不應求。目前柳編手工藝品有簸箕、小桶、果籃等,遠銷山西、內蒙古、寧夏、青海等地。柳編手藝也成為當地人奔向美好生活的一條新路,很多人慕名而來向王軍任學藝,他都傾囊相授。
40多年來,王軍任不但靠柳編手藝讓全家人過上了好日子,還手把手地教出60多名徒弟,有的徒弟比他的年齡都大,最小的年齡也有20多歲,個個手藝能獨當一面。2019年,王軍任的柳編工作室被榆林市文旅局命名為“綏德寨山柳編技藝傳習所”。
“老祖宗留下來的柳編手藝,曾在艱苦的歲月里讓鄉親們渡過難關。不管走得多遠,也不能忘了來時的路,柳編里有我們的根脈。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只要有人想學,我就愿意教,將柳編技藝代代傳承下去?!蓖踯娙握f。